地 址:文安
电 话:0793-986177
网址:hanzhong.classicalornament.com
邮 箱:xigangqu4717@126.com
中国日报网6月18日泉州电(曹静)宋元中国的中国白海洋商贸中心——泉州 ,别称“刺桐”,中国因这一乔木由海贸商人传入后遍植泉州而得名 。有约遇红色的泉州起航刺桐花绽放时,一片片花海仿佛“火伞欲烧空”。德化刺桐随海贸而来,瓷刺从里产于泉州德化县的桐红德化白瓷随海贸而去 ,成为享誉海外的海丝“中国白” 。一红一白 ,故事讲述着泉州这座城市因海贸而兴起的中国白故事 。
6月17日 ,中国“2023年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”第三条路线相约福建,有约遇来到泉州的泉州起航德化县,了解德化瓷的德化守旧与创新。
刺桐土烧出“中国白”
在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 ,瓷刺从里展柜里的佛像线条流畅,衣袂仿佛随风飘荡,站在展柜前 ,好像有春风拂面 ,超凡脱俗 。
中国崇尚玉 ,因此在生活中使用的瓷器也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 。工作人员介绍说,德化瓷的瓷土,氧化铁含量极低 ,才能烧出如凝脂冻玉、瓷质致密的白瓷。德化瓷的这些工艺,在明代达到了高峰。
德化瓷的另一大特色是瓷雕 ,融入了雕塑艺术。在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,展品中不乏极致精美作品,连服饰上的流苏都能做到栩栩如生 ,瓷土通过高温居然烧制出了如此细腻、柔软的质感 。更让人赞叹的是 ,这些作品一体烧成,并不是通过拼凑摆放在一起 ,彰显德化瓷极致的制瓷技艺。
可以说 ,德化之所以能够产出“中国白”,就是因为当地得天独厚的土质,而且滨临泉州港,得以让德化瓷走出德化,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。
跟随采访团走访的印度籍自媒体长江(Rajat Jangra)说,印度的英语中对“瓷器”有一个专有名词,叫作“china clay” 。长江说这个词也可以用在产自其他地区的瓷器,但也说明 ,中国瓷器在印度语境已经成为瓷器中的代表。
RAI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记者安内罗(Aniello Puorto)说,意大利语中的“瓷器”是“Porcellana” ,专门表示比较细腻的瓷器 ,如中国瓷器。安内罗说 ,参观瓷器作品时 ,一件展现芭蕾舞者舞姿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这件作品中 ,舞者指尖灵动 ,仿佛是在观众面前起舞。
飘洋过海,看潮起潮落
近代以前,德化瓷的兴衰可以用10个字概括:始于宋,盛于元明,衰于清 。
据工作人员介绍,德化瓷兴起于宋朝,德化县发现的尾林窑址印证了这一点 。2020年,尾林窑址发掘工作显示 ,四座窑炉横跨宋 、元 、明、清四个朝代 ,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了德化窑的发展过程,为其溯源提供了证据 。
明初 ,郑和下西洋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 ,海路交通得以进一步拓展,瓷器外销进入新阶段,位于泉州的德化瓷由此开始飘洋过海,走向世界。德化瓷的佛像制品 ,用材和工艺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韵 ,受到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欢迎。
到了明晚期,国力衰弱,浩浩荡荡的出海贸易不在,德化开始生产青花瓷以应付出口需求,德化瓷的生产因此倒退,不如明初 。清后期,手工制作转向模制生产 ,不再追求工艺 ,器物由厚重趋向轻薄 ,釉光糙涩,瓷雕缺乏生动。
相对中国诸多窑口生产的瓷器 ,德化瓷依托泉州港,更趋向面对海外市场,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繁荣。
长江说,采访活动完成后,他会把从德化带走的瓷器送给朋友。
“从德化来的中国瓷器,很有意义。”他说 。
穿越千年 ,德化瓷运用其独有品质,发力高端市场 ,同时接受海外定制,贴上德化瓷的标签,从现代的“刺桐”出发 ,继续在海上丝路的浪潮中续写“中国白”的辉煌。
(编辑:曹静 李海鹏)
来源:中国日报网